
万吨巨舰在现代海战中到底有多脆弱?去年黑海的一幕让全世界海军倒吸一口冷气——俄黑海舰队旗舰“莫斯科”号巡洋舰,这座被北约称为“航母杀手”的海上堡垒,竟在乌军两枚“海王星”反舰导弹的打击下弹药殉爆免息配资平台,最终沉入海底。
这艘配备重型超音速反舰导弹和远程防空系统的巨舰,其沉没不仅被俄媒哀叹为“苏联海军最后的余晖落幕”,更赤裸裸地揭示了现代战舰在精准打击下的致命弱点。
同样的剧情早在80年前的太平洋战场就已上演。1944年莱特湾海战中,美军“普林斯顿”号轻型航母仅被一架日军“彗星”俯冲轰炸机投下的一枚250千克炸弹命中。
这枚炸弹击穿飞行甲板后,恰巧切断了航空燃料总管并引燃了机库内已挂弹加油的鱼雷机,连环殉爆最终将这艘13000吨的巨舰彻底摧毁,看似局部的损伤,却因波及弹药库和燃料系统,引发了不可控的连锁反应。
历史的教训如此深刻,但悲剧仍在重复。2025年8月,美国海军“新奥尔良”号两栖舰在日本冲绳突发火灾,自动灭火系统瘫痪、防火隔断门失效,火势沿电缆通道肆虐多层甲板,燃烧约12小时才被扑灭。
展开剩余73%这艘价值不菲的巨舰瘫痪,直接导致美日联合军演规模缩水40%,暴露了美军在装备维护和损管能力上的隐患。
更早之前2020年“好人理查德”号两栖攻击舰在圣迭戈基地燃烧96小时后报废,一连串事故表明,即便拥有先进技术,若日常维护和应急处置存在疏漏,巨舰同样不堪一击。
这些血淋淋的案例催生了海军强国对两栖舰队生存能力的极致追求,当前,中国海军075型两栖攻击舰在三年内服役3艘,并配备了VR消防模拟系统进行全舰训练,显著提升了损管训练效率和安全性。而最新曝光的2万吨级新舰设计,更体现了从被动防御到主动攻防的思维转变。
其26米的超宽的舰桥不仅为其所配的综合的电力推进系统的设备的布置提供了足够的空间,而且还能容纳了160个左右的大口径的垂直发射的单元。
这样一来,它就不仅能搭载远程的防空导弹、反导的拦截弹,还能将高超音速的反舰导弹都“揽”下来,从而为登陆的舰队大大地撑起了一把坚实的“保护伞”。
而动力系统的不断的突破才是生存力的最基石。新舰可能采用的CGT-40M等新型燃气轮机,单台功率提升至40兆瓦,不仅能支持30节高航速,更为未来电磁炮、激光武器等“耗电大户”提供了充足的电力保障。
而随着全电推进系统的广泛应用,以及国产化的吊舱推进器的逐步投入舰船中,其不仅使舰艇的运行更为安静、更为节能,也赋予了其在复杂的海况下更为超凡的机动性,对于规避鱼雷或导弹的攻击具有了更大的可乘之机。
而更深的“战场感知”能力也同样至关重要,它不仅能为指挥者提供更为详尽的作战地形图,甚至能让他们对即将到来的“打击”做出准确的判断。
据专家分析推测,新舰的雷达系统可能都将换装了氮化镓材料的有源相控阵雷达,这种在恶劣的电磁环境下都能保持着强悍的探测能力,对那些经常采取隐身战术的战机或低可观测的导弹都将难以遁形。
上层建筑采用的非钢非铝复合材料,则在隐身性、结构强度和防火能力之间取得了更好平衡。采用一系列的技术突破手段,已将从远程的预警到末端的拦截相互融为一体的立体的防护网基本建成。
从“莫斯科”号惨痛的沉没到“新奥尔良”号的那一场火灾中就充分地体现了我们军事的“硬伤”。它们用沉没的舰体警示世人,现代海战的胜负手不再仅仅取决于舰艇的吨位和火力,更在于整个体系的韧性、人员的训练水平以及技术应用的成熟度。
由此可见,其所体现的那一系列的技术路径,也正是对历史的深刻的反思和对未来的前瞻的布局。随8艘这样的大型战舰的先行换装,其为登陆舰队所构筑的最后的防线,不仅仅能凭借厚的钢铁的防护免息配资平台,更将依靠对“损管”的深入的了解、领先一代的先进的技术装备以及完善的体系的支撑下,展示出一股强大的战力。
发布于:浙江省上阳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