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位爱听故事的老少爷们、姑娘媳妇,今儿个咱不聊体坛那些事儿了,换个有意思的话题 —— 古代的刑罚!一提起 “刑罚”,大伙儿可能会想到打板子、蹲大牢,都是些让人看着就疼的玩意儿。可你知道不?古代有一种刑罚,不打你、不骂你,甚至连皮都不会破免息炒股配资,却能让犯人羞愧得想找地缝钻进去,心灵上的创伤能记一辈子!更有意思的是,这在古代让人闻风丧胆的 “羞辱刑”,到了今天,居然成了咱生活里司空见惯的事儿,你说神奇不神奇?
今儿个咱就用咱江苏人接地气的话,掰扯掰扯这种叫 “髡刑” 的古代刑罚,看看它当年有多 “吓人”,又为啥现在成了咱出门前必做的 “日常操作”,保证听得你直呼 “乖乖隆地咚,还有这事儿!”
一、啥是髡刑?—— 剃个头发,咋就成了大罪?
展开剩余89%首先得搞明白,这 “髡刑” 到底是啥玩意儿。“髡” 这字儿念 “kūn”,看着简单,就一个 “髟”(biāo)加个 “兀”,可里头的讲究多着呢!咱先翻本老书看看 ——《说文解字・髟部》里写得明明白白:“髡,剃发也。” 说白了,就是把犯人的头发全给剃光,跟咱现在去理发店推个光头似的。
可你别以为就剃个头发没啥大不了,在古代,这事儿比打一顿还严重!为啥呢?因为古人有个根深蒂固的观念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意思就是,你的头发、皮肤,都是爹妈给的,得好好爱惜,不能随便损伤,更别说把头发全剃光了,那简直是大逆不道,既对不起爹妈,也丢尽了自己的脸。
搁咱江苏老家,以前老一辈也常说 “头发不能乱剪,剪了会伤福气”,虽然没古代那么严重,但也能看出头发在古人心里的分量。那时候的人,不管男的女的,都留长发,男的还留胡子,头发越长、胡子越整齐,越显得有身份、有德行。你要是把人家头发剃了,就跟现在当众把人衣服扒了似的,是天大的羞辱,比骂人家祖宗十八代还难听。
《易林・复之坎》里还说 “髠刑受法,终不得释”,意思是受了髡刑的人,就算刑满了,这耻辱也一辈子抹不掉。走在路上,人家一看你是光头,就知道你是犯过罪的,指不定还会戳你脊梁骨说 “快看,那是个受了髡刑的犯人!” 你说这日子能好过吗?所以啊,古代好多犯人宁愿挨打、蹲大牢,也不愿意受髡刑,就是怕这一辈子抬不起头。
二、髡刑的 “前世”:从西周到晋代,越变越细化
这髡刑也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它最早能追溯到西周时期。那时候,它还只是宫刑的一种 “替代品”—— 宫刑多残忍啊,是对人身体的极大伤害,一般只用在重罪上;而髡刑呢,不伤人身体,只伤尊严,就用来惩罚那些罪行不算特别重,但又得给点教训的犯人。
打个比方,要是有人偷了邻居家一只鸡,或者在外面说人闲话坏了人家名声,放到西周,可能就不会打他板子,而是把他头发剃了,让他顶着光头在村里走一圈。这一圈走下来,全村人都知道他犯了错,以后再想抬头做人就难了。你别小瞧这 “走一圈”,在那个讲究 “脸面” 的年代,比罚他赔十只鸡还管用。
到了秦朝,这髡刑就更 “严苛” 了。不光要把头发剃光,连胡子也得一并刮干净,一点不留!秦朝人本来就讲究 “男子汉大丈夫,留须显威风”,你把人头发胡子全剃了,跟把人尊严按在地上摩擦没啥区别。而且秦朝律法严,一旦被判了髡刑,还得去服劳役,比如修长城、挖水渠,顶着个光头干活,走到哪儿都被人当成 “特殊分子”,那心里的憋屈劲儿,可想而知。
最有名的一次髡刑,还跟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有关。咱都知道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的故事 —— 马谡丢了街亭,按律当斩,诸葛亮虽然舍不得,但也没办法。可你知道不?马谡的参军,也就是《三国志》作者陈寿的老爹,也因为这事儿受了髡刑!为啥呢?因为古代讲究 “连坐”,下属犯了错,上司也得担责任。陈寿他爹作为马谡的参军,没及时劝阻,也没守住阵地,所以就被判了髡刑。你想想,陈寿后来写《三国志》的时候,提到他爹这段经历,心里得多不是滋味?
到了魏明帝时期,髡刑的规定就更细化了。据史书记载,当时的髡刑分了四种形式,有 “完刑” 和 “作刑”,每种下面还有三种不同的执行方式。啥叫 “完刑”?就是只剃头发,不罚劳役;“作刑” 呢,就是剃了头发还得去服劳役,劳役时间还不一样,有一年的、两年的,最长的还有五年的。这说明啥?说明髡刑在当时的法律体系里,已经成了很重要的一种刑罚,不是随便给人剃个头发就完事儿了,得根据罪行大小来定,跟咱现在判刑分 “有期徒刑”“无期徒刑” 似的,讲究个 “罪刑相当”。
再到晋代,髡刑又有了新变化 —— 那时候的 “徒刑”(就是服劳役的刑罚)也被叫做 “髡刑”,还有个 “耐罪” 的说法。“耐罪” 是啥?就是只剃胡子,不剃头发,比髡刑轻一点。你看,从西周到晋代,髡刑从简单的 “剃头发”,变成了分等级、分类型的刑罚,不仅是身体上的 “小操作”,更是精神上的 “长期折磨”—— 就算你服完劳役,光头(或没胡子)的样子也会让人记住你犯过罪,一辈子都抬不起头。
三、髡刑的 “落幕”:清末民初,老习俗遇上新潮流
髡刑在中国古代存在了几千年,为啥后来就没了呢?这就得说到清末民初那段时间了。那时候,中国跟外国打交道越来越多,外来文化跟潮水似的涌进来,咱老祖宗传下来的好多习俗,都开始被人重新琢磨了。
以前,男人留长发、梳辫子,女人盘发髻,那是天经地义的事儿;可外来文化一来,人家外国人男的留短发、刮胡子,女的也有剪短发的,看着又精神又方便。好多年轻人觉得 “这挺好啊,留长发又麻烦又热,剪了多清爽!” 于是就开始跟风剪短发、刮胡子。
更重要的是,那时候的中国社会也在变,人们开始追求 “自由”“平等”,觉得 “身体是自己的,头发想留就留,想剪就剪,凭啥官府能管?” 以前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的观念,慢慢就没那么重了。而且,随着现代法律的慢慢建立,人们也觉得 “刑罚得讲人道,不能光靠羞辱人来惩罚”—— 你把人头发剃了,虽然不伤人,可也太不尊重人了,不符合 “人权” 的说法。
所以,到了清末民初,髡刑就慢慢被废除了。官府不再把 “剃头发” 当成刑罚,老百姓也开始自由处理自己的头发 —— 想留长发就留,想剪短发就剪,甚至想剃光头也没人管,只要自己乐意。这一下,髡刑就从 “让人害怕的刑罚”,变成了 “没人在意的小事”,渐渐从人们的视野里消失了。
说个咱江苏老家的小故事:我爷爷的爷爷那辈,还是清朝末年,有个邻居大叔因为跟人吵架,推了人家一把,被官府判了 “髡刑”,头发全给剃了。大叔回家后,躲在屋里半个月不敢出门,觉得 “太丢人了,见不得人”;可到了我爷爷那辈(民国时期),我爷爷十几岁就跟着同学去理发店剪了短发,还跟我太爷爷说 “这头发短了,干活方便,还凉快!” 太爷爷一开始还骂他 “不孝子,把爹妈给的头发剪了”,可后来看大家都剪,也就慢慢接受了。你看,就这么几十年的功夫,人们对 “剃头发” 的看法,就从 “大逆不道” 变成了 “家常便饭”,多有意思!
四、髡刑的 “重生”:今天的理发刮胡,成了 “生活标配”
最让人觉得神奇的是,当年让人闻风丧胆的髡刑,到了今天,居然成了咱生活里离不开的事儿 —— 理发、刮胡子,哪个不是家常便饭?
你想想,现在不管是男的女的,隔一两个月就得去理发店:男的剪短发、刮胡子,女的烫染拉,想弄啥造型就弄啥造型;就算不想去理发店,自己买个推子在家剃光头,也没人说你 “犯了错”,顶多有人说 “这发型挺个性啊!” 搁古代,你要是敢自己剃光头,那得被人当成 “疯子”,甚至怀疑你犯了罪;可现在,剃光头可能是为了 “凉快”,可能是为了 “拍戏需要”,甚至可能就是 “想换个造型”,跟 “羞辱” 一点关系都没有。
就说咱江苏街头的理发店,一到周末就忙得不可开交:有的小伙子要剪个 “板寸”,显得精神;有的小姑娘要烫个 “大波浪”,好看;还有的大爷大妈,就想把头发剪短点,方便打理。理发师拿着剪刀、推子,咔嚓咔嚓几下,就把头发弄成想要的样子,顾客还乐呵呵地付钱,跟古代受髡刑时 “哭哭啼啼、不敢见人” 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还有刮胡子,现在男的早上起来,拿个剃须刀刮刮胡子,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 —— 不刮胡子出门,反而会被人说 “邋遢”“没精神”。可在古代,刮胡子那是 “耐罪”,是刑罚的一种,谁愿意平白无故刮胡子啊?你看,就这么个小小的 “刮胡子”,古今的差别也这么大。
更有意思的是,现在还有人专门追求 “光头造型”—— 有的运动员为了 “凉快、减少阻力”,比如游泳运动员、篮球运动员,会剃光头;有的明星为了 “拍戏”“公益”,也会剃光头;甚至还有人觉得 “光头显脸小”“显年轻”,主动剃光头。要是古代的人看到这场景,估计得吓一跳:“这咋回事?难道这些人都犯了罪,受了髡刑?” 可在今天,这就是个人的 “风格选择”,跟 “犯罪”“羞辱” 一点不沾边。
五、唠唠心里话:髡刑的变迁,藏着社会的大进步
聊完髡刑的 “前世今生”,心里头还真有点感慨。从古代 “剃头发 = 大羞辱”,到今天 “理发刮胡 = 日常操作”,这不仅仅是 “头发” 的变化,更是社会文化、思想观念的大进步。
古代的髡刑,本质上是 “用羞辱来控制人”—— 官府通过 “剃头发”,让犯人在精神上抬不起头,从而达到 “惩罚” 和 “警示” 的目的;可今天,我们对头发的态度,是 “我的身体我做主”—— 想留就留,想剪就剪,是个人自由,也是对 “自我” 的尊重。这背后,是 “人权” 观念的普及,是 “人人平等” 思想的体现 —— 不再有人能通过 “改变你的外貌” 来羞辱你,每个人都能自由选择自己的样子。
而且,髡刑的消失,也体现了咱对 “刑罚” 的理解在进步。古代的刑罚,好多都带着 “报复性” 和 “羞辱性”,比如打板子、髡刑、流放,就是要让犯人 “不好过”;可现代的法律,更讲究 “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刑罚的目的是 “让犯人认识错误,重新做人”,而不是 “羞辱犯人,让他一辈子抬不起头”。这种变化,是社会文明的进步,也是对 “人” 的尊重。
咱江苏人常说 “时代在变,观念也得变”,髡刑的变迁就是最好的例子。以前觉得 “天经地义” 的事,现在可能觉得 “没必要”;以前觉得 “大逆不道” 的事,现在可能觉得 “很正常”。这种变化不是 “忘本”,而是 “进步”—— 咱老祖宗的智慧要学,但不好的习俗也得改,这样社会才能往前走。
六、收尾:小小头发里的大历史
其实,别看 “头发” 是个小事,里头藏着的历史可不少。从髡刑的 “吓人”,到今天理发的 “平常”,这几千年的变化,就像一部浓缩的 “中国社会进步史”—— 从 “注重集体脸面” 到 “尊重个人自由”,从 “刑罚靠羞辱” 到 “法律讲人道”,每一步都走得不容易,也每一步都让人觉得 “日子越来越好了”。
现在,当你去理发店剪头发,或者早上起来刮胡子的时候,不妨想想:“这在古代,可是让人害怕的髡刑啊!” 说不定你会觉得 “挺有意思”,也会更珍惜现在的 “自由”—— 能自由选择自己的发型,能自由决定自己的样子,这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最后想说一句:历史就像一面镜子,看看过去,才能更明白现在。髡刑虽然早就没了免息炒股配资,但它告诉我们:社会在进步,观念在更新,只要我们朝着 “尊重人、理解人” 的方向走,日子就会越来越红火,越来越有奔头!你说对不?
发布于:广东省上阳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